出自福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和对联出处?
一、出自福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和对联出处?
鱼乐焉知人乐,泉清不若人清--潘力生《杭州玉朱泉》
别开小径连松路,忽有朱栏出竹间。---修文县阳明书院
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映一潭秋。---西湖三潭印月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成都杜莆草堂
池荷出水清于我,庭草当风瘦可人。---苏州半圆草堂
初地引人徐入胜,好山一望始开怀。---连江百洞山
二、谁给我2对,名胜古迹的对联?并说出出处?
太原晋祠难老泉亭前联昼夜不舍天地同流杭州飞来峰联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已西湖白公祠对(阮芸台集李白句)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岳坟前对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墓门凄碧草似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三、名胜古迹的对联?
1.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黄金 (九华山)
2.
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 (黄山文殊院)
3.
飞骑桥头论胜负 教弩台上评忠奸 (合肥民教寺)
4.
庙内无僧风扫地 寺中少灯月照明 (凤阳龙兴寺)
5.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黄山玉屏楼)
四、绍兴名胜古迹的对联?
以下是绍兴名胜古迹里的对联:
1、人淡似菊
屋小如舟
——鲁迅故居(绍兴)联
2、惠日朗虚室
清风怀古人
——钱君陶题浙江省绍兴山阴兰亭
3、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 绍兴戒珠寺
4、清响拟丝竹
真契齐古今
——沙孟海题浙江省绍兴山阴兰亭
5、潭碧自评月
崖高欲说云
——浙江绍兴山阴自在亭
6、笔墨留声遗万代
风流艺海看今朝
—— 绍兴兰亭右军祠
五、关于名胜古迹的对联?
名胜古迹的对联有:
1、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
2、真人白水生文叔;名士青山卧武候。
3、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湹)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4、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5、亁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六、蚌埠名胜古迹的对联?
龙游凤舞中天瑞,风和日朗大地春。
胜党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阴留竹拍四时不改若葱。
玉宇驻楼天上下,方壶侨水中央。
七宝栏杆千岁古,十洲烟呈四时花。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七、名胜古迹上的对联?
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因触景生情而兴致大发,欣然而命笔。
八、阳春名胜古迹对联?
上联:万树梅花一潭水 下联:四时烟雨半山云
九、深圳名胜古迹对联?
山门
弘扬圣教普渡众生
法轮大转同证菩提
仙湖舍云瑞-宝池波光-映出芸芸众生相
梧山蕴柯林-弘法钟声-唤醒种种有情痴
(备注:弘法寺临仙湖,坐梧桐山。“云瑞”是指云呈祥瑞之色。“柯”的一个义项为草木的根茎,“柯林”大概是草木成林之意。)
十、有名的对联及出处?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
出处:明代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解释: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对联地址: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
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
出处:现代郭沫若题在武成都侯祠过厅
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出处:现代朱德题在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
解释:草堂,乃是杜甫流寓四川成都时的故居。此对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联文中,朱老总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4、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
出处:何绍基题在杜甫草堂工部祠
解释:上联写杜甫寓居于浣花溪边,风光明媚,环境幽美,杜甫的诗歌作品,将其优美风物写入诗章,千古传诵,使杜甫草堂与浣花溪相映生辉。
下联则借杜甫与高适唱和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的典故,以表达对前贤的景仰与追思。而联中以“公”与“我”相对,并用“归来”二字,乃是何绍基以继承杜甫自许,豪气万丈、语意含蓄、堪称巧构。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出处:董必武题在武侯祠过厅
解释: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