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规划标准?
1、旅游规划应上升为顶层设计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依托其综合性带动作用,已成为引领消费产业发展、引导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产业,80%以上的省区市已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旅游的发展亟需超越传统职能架构与工作目标,制订国民旅游的公共政策、国家行政资源的支持与管理政策等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措施。
2、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品,“带薪休假”的加快落实,也促使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养生、养老、避暑避寒等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将对经济结构形成复合型带动效应,并催生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
3、旅游将走向多产业融合之路旅游业是一个跨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涉及传统旅游业、国家公共政策以及交通、商业、农业等关联产业。旅游吸引物带来游客聚集,游客聚集形成消费聚集,消费聚集带来产业聚集,最终形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形式和载体。
4、旅游将与产城一体化深度结合旅游通过“消费搬运”,构建了食、住、游、购等综合性终端消费经济链;形成了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了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品牌提升等利益;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可见,旅游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这也决定了其将成为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
过去的旅游地产更多强调的是占据旅游资源,拥有美景即可,而现在的旅游地产更加强调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旅游地产就等于同时投资了观光游和休闲游两个市场,因为旅游地产产品一般会临近风景区,可以为客户提供观光游服务,所以,旅游地产投资是双向的。我们更鼓励地产投资进入旅游地产市场,我们觉得风险相对较低。”
5、旅游对扶贫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它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区域的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为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血脉,实现旅游扶贫。
6、“互联网+”让旅游进入全新局面旅游是移动生活,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旅游成为生活体验的主渠道,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触动的爆发力。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线上线下形成顺畅的沟通网络。“互联网+”下的旅游大数据、O2O等资源及理念,为旅游产品创新、商业配套调整、全方位精准整合营销、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构建等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7、区域联合应是重要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十三五”时期的旅游发展,应把握区域联合的机遇,借助互联网与高铁快速发展的东风,超越以往仅在路线和产品方面的合作,走向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的新阶段,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8、旅游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与升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为重点。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表现在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设中。